国际贸易在中国的汉唐时代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开始。犹太人和阿拉伯商人在这期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到了公元七世纪,随着伊斯兰帝国的崛起,国际贸易达到了一个新的繁荣高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欧洲与中国的远洋贸易也由印度和阿拉伯商人连接起来。
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使陆上丝绸之路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阻断,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此后不得不借助于阿拉伯 与印度商人从海上展开。中世纪后,欧洲商人开始积极寻找从海上与亚洲,尤其是中国开展贸易的航线。这就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始。
尽管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纪末开辟了第一条通往亚洲的航线,在欧洲殖民美洲之前,欧洲各国对中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欧洲人希望从中国进口丝绸,瓷器,和各种奢侈品,但除了白银和黄金之外,中国几乎没有从欧洲想要的东西。
从十六世纪开始,由于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发现了大量的白银,欧洲终于找到了可以与中国进行交换的东西。于是以白银为基础的大宗的国际贸易从中国明代开始 了。在以后的波澜壮阔的四百年时间里,大量的白银以银元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而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心的南洋成为贸易中转的枢纽。十字银,地球 双柱,本洋,以及鹰洋分别先后成为当时的世界流通币。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列强和日本看到本洋和鹰洋在中国的流行,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贸易银元到中国流通,赚取铸币利润。清政府虽然也推出了龙洋,但由于各地铸 造的龙洋成色和重量均不统一,难以抵挡外国银元的侵入。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最终当时的北洋政府通过发行中国自己的以袁世凯为头像的银元,俗称 “袁大头”,结束了外国银元在中国的流通。
本博客主要收集和整理在这四百年左右时间里曾经流通于中国的外国银元的资料。 对此感兴趣的泉友,欢迎交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