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3, 2011

地球双柱银

由于秘鲁的波多西铸造厂的劣币事件,在17281730年间,西班牙政府颁布法令,推行新的铸币技术。为了冲销新技术引进所带来的资本投入,8里尔银圆的成色和重量被减为417.6格林(27.06克)和91.66%纯银。这就是“地球币”,或称“地球双柱币”以及“双球双柱币”。
1732年,墨西哥城铸币厂停止铸造十字银,开始用机器铸造铸 “地球币”。此时西班牙原先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经被法国波旁王朝所取代。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国王卡洛斯二世无后,所以当时法国国王的弟弟菲利普五世成为西班牙的国王。从1732年开始到1771年为止,”地球币”币历经西班牙波旁王朝的菲利浦五世、菲迪南六世和卡洛斯三世3个国王。
“地球币”的铸造方法是首先用机床制造出大小和厚度均匀的圆形银版。每枚银版被放入币模中,用螺旋冲压的方法压制出受压均匀的银币。螺旋冲压机是由两个人 推动压杆,通过旋转拧入的方式施加压力。为了确保纯银的含量,整个制造过程都有两个化验师监督。他们的名字缩写被刻在银圆上。8里尔的银圆的齿边还环铸西班牙国花百合花,以防止人们通过切边的方式偷银。新式银元共有1/2R, 1R, 2R, 4R, 还有8R五种面值。

地球币币的正面是代表西班牙王国的卡斯蒂利亚-莱昂盾徽,中间嵌有代表法国波旁王朝的三朵含苞未放的鸢尾花。盾徽上面是皇冠,左边的两个字母是两个化验师的名字缩写,右边是币值。围绕盾徽和皇冠的币缘是代表国王的名字和头衔的拉丁字母。比如1733年墨西哥城造的这枚面值为8里尔的”地球币”币上有PHILIP·V·D·G·HISPAN·ET  IND·REX 字样。其意思为“菲利普五世,蒙上帝恩典,西班牙及印地的国王”。这里的“印地(IND)”就是指美洲,因为当时哥伦布将美洲错当成印度。所以这个名字流传下来。


1733年墨西哥造8里尔地球币
“地球币”的背面是王冠覆盖的东西半球以及其山川和海洋。它们分别代表新旧两个世界。双球的下面是代表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波。其左右两个顶置皇冠的立柱是传说中的大力神海格力斯之柱。其实是直布罗陀海峡接口处的两个山峰。因为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所以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从地中海出了该海峡,就是未知世界。柱上卷轴铸拉丁文PLUS VLTR,意为海外还有天地,上方的拉丁文VTRAQUE VNUM(意为合二为一)与币中的双地球图案,寓意东西半球为西班牙单独拥有,下方为铸造年号及铸地国标记。

“地球币”在西属美洲的墨西哥(1732)、智利(1751)、秘鲁(1752)、危地马拉(1754)、哥伦比亚(1759)、玻利维亚(1767)等地均有铸造。除了代表不同铸造厂的厂记和化验师的姓名缩写不同外,从1754年开始,8里尔面值的设计图案有所变动。在此之前,两个海格力斯柱上的皇冠图案相同,均为西班牙皇室皇冠。从1754年开始,左边的皇冠改为西班牙帝国皇冠。



1757年墨西哥造8里尔地球币
由于“地球币”是采用机器铸造的一种新型银币,它制作精美,成色和重量统一,较之手工打制币更易於交易及计算。随著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在世界各地广为流通,并成为当时许 多 国家的流通币和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币。“地球币”发行的数十年间,大量流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台湾、闽南等地,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其铸造样 式和重量单位也影响到台湾、漳州一带“如意银饼”、“漳州军饷”等早期银元的铸造。因其盾徽和皇冠形似花栏,所以在台湾又被称为“花栏钱”。
 

Friday, March 18, 2011

十字银币

从明朝中期隆庆皇帝开海禁到清朝的康乾时期,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入了大量的西班牙银币。这些银币中有一种呈不规则形状的“十字银币”,因形状类似闽南一带固定锄头的楔子,因此在当地被形象地称之为锄头楔子银。这就是在西方铸币史上被称为“Cob(卡伯)”的西属美洲银币。同样的这些卡伯,在美国独立之前,也成为当时北美大陆的流通货币。
至于中国的十字银币则是通过西属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吕宋(即菲律宾)和中国闽南,广东之间转口贸易流入我国。西班牙或荷兰商人将这些银币从美洲或欧洲 运到吕宋。在吕宋,通过与中国商人进行交易后,又把满载丝绸、瓷器、香料的中国商品运往美洲和欧洲。由于中国的商品在海外深受欢迎,在自然经济还占据统治 地位的我国东南沿海,当时百姓对海外的货物需求还较少,因此,这种海上贸易几乎是单方面的货物出口和银币 流入。大量的西班牙银币的流入,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十字银币最早从菲利普二世时期(15561598)开始在墨西哥铸造。面值有8R(即8里尔,相当于1比索)、4R2R1R1/2R五种。随着殖民地的扩张,西班牙还先后在秘鲁的利马、现波多黎各的圣多明哥,玻利维亚的拉普拉塔和波托西,巴拿马,以及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和波哥大等处设厂铸造十字银币。根据铸地标记和铸造年号区分,“十字银币”还有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 铸造以及有铸造年号和无铸造年号等多种版别。

早期十字银币被称为“盾形币”。其正面为哈布斯堡皇族的纹章。圈壁上有铸造厂和化验师姓名的缩写。背面是十字架图案,对角四格内铸有狮子和城堡。如果是在墨西哥铸造的,其十字架的四端是鸢尾花图案。盾形币除了在墨西哥以外,曾先后在利马,拉普拉塔,波托西,巴拿马,以及卡塔赫纳和波哥大铸造过。圣多明哥只在1578铸造过一年。
其中,波托西的铸量最多,墨西哥其次,利马的铸量排第三,但远远落后于前两个【1】。

菲利普二世时期铸造的盾形十字银币

由于这段时期西班牙殖民者追求多快产出,所以采取了快速的打制方法,先是将银棒压成银板,再制成可生产银币的薄银板,然后再压制成钱。后来一种更快的方式 产生了,就是直接将银棒切下来一块适当重量的厚片,然后再在上面打制上图案,从而形成一枚钱币,结果这些银币极不规则,但重量适当,由于一些钱币很薄,因 而上面只有一点打上的印记。如果超重了,就从上面切下来一点银子。整个十七世纪的西班牙钱币,只有极少数上面还有完整的图案被保留下来。 8里尔的十字银币重约为25-27 克左右,此外还有4R、2R、1R和1/2R几种。这些粗糙的钱币由于容易携带而被大量生产。
 在西班牙,十字银币被制成银器、钱币或还原成银棒 等其它用途。另外,十字银币通过种种贸易流入北美殖民地,而北美的英属殖民地也用其进行商业流通或进行储藏,由于十字银币极容易生产,而且粗糙,一些不法 之徒开始从上面切下一些银子,从而使其成为不足值的钱币。因而在北美,这些不足值的钱币被重新熔铸成了马萨诸塞银币【2】。
由于菲利普二世,三世和四世的穷兵黩武, 大量运回欧洲的十字银币直接流到了贷给他们战争经费的欧洲各大银行中,其中以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为著名。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则很快将这些十字银币通过与中国的贸易转入我国。

 到了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商人们逐渐发现十字银币的成色出现问题。由于白银出口已经成为西班牙的主要财政来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大为紧张和恼怒。于是进行彻查。发现波托西铸造厂有几十年的舞弊行为。结 果波托西的市长和至少一个化验师被处死。所有有成色问题的十字银币被收回重铸。新币被打上特殊戳记以便与有成色问题的老币区别开来。又经过几番重新设计 后,1652年一种新的被称为“双柱水波”的设计取代了老的设计图案。

后期的双柱水波十字银币的正面仍是十字架图案,对角四格内铸有狮子和城堡。与盾形币不同的是,十字架的四端出现了四个长条,这被称为“耶路撒冷十字架”。正面上端是皇冠和币值(比如“8”表示8里尔)。下面是两位数的铸造年份。左边是铸造厂的厂记,右边是化验师的姓名缩写。背面则是立于水波中的双柱和三行文字。最上面一行是铸造厂记,币值和化验师姓名缩写,最下面一行是化验师姓名缩写,铸造年份和铸造厂记。中间则是著名的卡洛斯五世的座右铭“PLVS  VLTRA(海外有新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波托西铸造的后期十字银币的水纹总是从中间拱起。而利马铸造的则总是在中间下陷。后期十字银币只在波托西,利马,以及今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和波哥大铸造过。或许是由于主要问题是出在波托西的缘故。



秘鲁利马1697年铸造的8里尔十字银币

中国出土了大量的西班牙十字银币。福建曾多次出土,1971年福建晋江安海乡曾出土了10枚十字银币,重量在于4.9-27.45克之间,正面有西班牙国徽,上有OMP字样。这些钱币的铸造时间约在1634-1665年间。南安市官桥乡1972时也曾出土了1.04公斤的西班牙银币,也是十字银币。大的重量为 25.8-27.4克之间,中型的重量为13.6克,小型的重量为7克。上有NOOMPOMDPST等字样,此外还有4块银片,上有金、鸡、落、井四汉字。重量为0.12-0.29克。西班牙银币中有在墨西哥城铸造的,时间为1618-1633年,有波多西铸造的,时间为1640-1649年。其中塞哥维亚铸造的是中国出土的西班牙铸造时间最早的银币。1972年南安县诗山乡也出土了2.58公斤的西班牙十字银币。铸造时间在1664-1703年。

197519日,泉州市满江红医院出土了一批古外币,共37枚,均为银打制币,用不规则的银片打制的十分粗糙,厚度也不一样,除图案外,币面上还冲有十字。 铸造时间为1634-1665年。另外1974年至1979年间,泉州法石乡两次出土西班牙十字银币。 这些钱币经大英博物馆的克里布考证,大部分为墨西哥城铸造。 这与当时泉州与马尼拉之间的贸易关系密切不可分,史料记载漳泉商船,装载生丝和丝织品的,每年开进马尼拉,至少三十四只。西班牙银币也多次在广州出土,1988年广东澄海县蓬下建阳村出土了99枚,时间为1691-1699年铸造。 这种西班牙十字银币可能就是我国古书《东西洋考》中所言的吕宋银币。“吕宋物产有银钱,大者七钱五分,夷名'黄币峙',次三钱六分,夷名'突脣',又次一钱八分,名'罗料理',小者九分,名'黄料理'。”

十字银币流入我国的时间早且数量大。尽管其貌不扬,但是由于具有重量统一、可以按枚计 算和易于点数的特点,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通,时间长达近200年,而且几近成为当时闽南的本位币。至今,在闽南地区仍不断有出土和发现 “十字银币的报道,这些货币的发现,是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美洲进行海上贸易的历史见证【2】。
参考:
【1】Krause, Chester, et al. “Spain, Portugal and the  New World,” 2002 edition
【2】戴建兵,“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 ”《亚洲钱币》20014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贸易银元之研究

国际贸易在中国的汉唐时代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开始。犹太人和阿拉伯商人在这期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到了公元七世纪,随着伊斯兰帝国的崛起,国际贸易达到了一个新的繁荣高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欧洲与中国的远洋贸易也由印度和阿拉伯商人连接起来。

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使陆上丝绸之路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阻断,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此后不得不借助于阿拉伯 与印度商人从海上展开。中世纪后,欧洲商人开始积极寻找从海上与亚洲,尤其是中国开展贸易的航线。这就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始。
 
尽管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纪末开辟了第一条通往亚洲的航线,在欧洲殖民美洲之前,欧洲各国对中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欧洲人希望从中国进口丝绸,瓷器,和各种奢侈品,但除了白银和黄金之外,中国几乎没有从欧洲想要的东西。

从十六世纪开始,由于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发现了大量的白银,欧洲终于找到了可以与中国进行交换的东西。于是以白银为基础的大宗的国际贸易从中国明代开始 了。在以后的波澜壮阔的四百年时间里,大量的白银以银元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而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心的南洋成为贸易中转的枢纽。十字银,地球 双柱,本洋,以及鹰洋分别先后成为当时的世界流通币。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列强和日本看到本洋和鹰洋在中国的流行,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贸易银元到中国流通,赚取铸币利润。清政府虽然也推出了龙洋,但由于各地铸 造的龙洋成色和重量均不统一,难以抵挡外国银元的侵入。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最终当时的北洋政府通过发行中国自己的以袁世凯为头像的银元,俗称 “袁大头”,结束了外国银元在中国的流通。

本博客主要收集和整理在这四百年左右时间里曾经流通于中国的外国银元的资料。 对此感兴趣的泉友,欢迎交流。